白先勇

白先勇,1937年出生於廣西桂林,先後在重慶、上海、南京、香港、台灣等地居住。1957年入讀台灣大學外文系。195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金大奶奶》。1960年與同學創辦《現代文學》雜誌,1963年赴美留學,1965年獲碩士學位後旅居美國,任教于加州大學。出版物有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台北人》、《紐約客》,散文集《驀然回首》,長篇小說《孽子》等。

專訪片段:

最愛《紅樓夢》
從人物開始寫作
背誦和欣賞
文學要有獻身的精神
把人類心靈中無言的痛楚轉換成文字

散文和小說
驀然回首
快學中國文化

 

王安憶

王安憶,1954年生於南京。母親茹志鵑也是著名的小說家。王安憶早期的作品主要寫文革的傷痛,八十年代中期寫了不少具「尋根」意識的作品,近十年的作品則對於城市生活和活在城市邊緣的各色人等有敏感的觀察和描繪。上海陳思和教授對王安憶推崇備致,認為她是最有持久力的作家。她的主要作品有《長恨歌》、《紀實與虛構》,近作有《富萍》、《上種紅菱下種藕》、《妹頭》等。

專訪片段:
中學時代的閱讀生活
閱讀興趣
愛看《紅樓夢》
好的小說是特別長的小說?
小說有甚麼吸引力?

怎樣提高閱讀品味?
寫作的樂趣
寫作與生命
推介書籍

 

董啟章

董啟章,香港青年作家,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董先生的作品屢獲獎項,作品有《地圖集》、《家課冊》、《貝貝的文字冒險》等等。創作以外,董先生亦積極參與舉辦文學創作坊、寫作班等藝術教育工作,推動本地的創作風氣。

專訪片段:

學生的寫作風氣
欣賞文學的態度
創新的寫作手法
創意與寫作
感受寫作的樂趣
談《送信》
本地的創作環境
好書推介

 

潘步釗

潘步釗,生於1964 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香港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作家。潘先生熱心推動香港的文學教育及創作風氣。他的作品有散文集《今夜巴黎看不見日落》、《方寸之間》和《邯鄲記》,散文《跑跑踢踢的心事》曾獲1996年市政局中文文學散文獎。

專訪片段:

寫作的障礙
提升寫作能力
推薦書籍
落筆的要訣
克服寫作的困難
吸引學生創作
課堂寫作與創作
學校的創作環境
談《跑跑踢踢的心事》

 

胡燕青

胡燕青,原籍廣東中山,1954年在廣州出生,在八歲時遷居香港。她在1978年畢業於香港大學英文系,其後再取得中文科哲學碩士學位,現任職於香港浸會大學語文中心。

胡燕青在讀高中時開始寫作,曾獲得市政局中文文學獎詩組第一名、市政局中文文學創作獎散文組冠軍等獎項,著有詩集《驚蟄》、《日出行》、《我把禱告留在窗台上》;散文集《彩店》、《心頁開敞》等。

在這個訪問,胡燕青會跟大家暢談自己喜愛寫作的原因,如何解決寫作時遇到的困難,以及尋找寫作題材的方法。

專訪片段:

寫作的原因
寫作的困難
吸收寫作的養分
推介書籍
與人接觸
擴闊題材
談《勇言的特訓》
談《對手》
普通話教學
激發創意
紀律與創意
引發動機

 

潘金英、潘明珠

潘金英潘明珠是兩姊妹,她們原籍廣東開平,在六十年代初隨家人遷居澳門,後來再舉家移居香港。

潘金英畢業於羅富國教育學院(現與葛量洪教育學院、柏立基教育學院、香港工商師範學院及語文教育學院合併為香港教育學院),畢業後任職教師,業餘從事創作,並繼續進修,在東亞大學取得學士及碩士學位。潘金英的創作以兒童文學為主。

潘明珠畢業於香港理工學院(現為香港理工大學),後在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取得傳理及工商管理文學士銜。她創作的體裁廣泛,包括散文、小說、童話、戲劇等,而以兒童文學為主。

潘金英和潘明珠合著了大量不同文體的作品,包括散文集《雪中情》、《雨線下的溫情》;小說《寶貝學生》、《暖暖歲月》;童話《噴泉的心願》、《故事王國》等。她們的創作獲得了不少獎項,包括《突破》徵文獎冠軍、一九八九年度市政局中文兒童讀物創作獎兒童故事組亞軍、一九九二年度市政局中文文學創作獎兒童故事組亞軍等。此外,她們還積極推動創作風氣,出版了一系列的創作入門書籍,如《小園丁:兒童文學創作坊》、《青果園──給愛寫作的少年》等,廣受小朋友歡迎。

在這個訪問中,潘金英與潘明珠會暢談二人合作創作的經驗,兒童文學的特色,以及學生的創作態度。此外,她們還會向大家推薦一些優秀的課外讀物。

專訪片段:

在創作上互相幫助
兒童文學的創作
引發創意
兒童文學的特色
學生的創作態度
如何推廣創作
談《我最難忘的失敗》
談《千里如面》
推介書籍

 

王璞

王璞,1950年出生於香港,1951年隨父母回到中國。她在 1988 年取得比較文學碩士學位,翌年定居香港。在國內生活時,她曾任職湖南人民出版社《芙蓉》編輯部編輯、深圳海天出版社編輯。定居香港後,她曾擔任《東方日報》和《星島日報》的編輯,後任職嶺南學院(嶺南大學前身)中文系講師。

王璞有筆名多多、嚴曉等,她在1980年於《芙蓉》雜誌發表了第一篇小說,其後還發表及出版了大量小說、散文、譯作(俄、日、英文)。她在1993年出版了第一本個人小說集《女人的故事》,後來又發表了散文集《呢喃細語》、《整理抽屜》等。此外,她還翻譯了童話《龍子太郎》,小說《砂城》、《羅麗塔》等。

在這個訪問裏,王璞會跟大家談談不同地區的寫作風氣,鍛煉描寫技巧的方法,以及小說與散文的分別。

專訪片段:

寫作的過程
描寫技巧
小說與散文
香港的寫作環境
寫作風氣
寫作題材

 

王良和

王良和,原籍浙江紹興,1963年出生於香港。他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取得學士學位,其後分別在香港大學和香港浸會大學取得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他曾任《公教報 • 青原篇》編輯、香港青年作者協會出版幹事、《星島日報》專欄作者、中學教師,現任職於香港教育大學文學及文化學系。

王良和在初中時已開始創作,並多次獲獎,其中包括第七、八、九屆青年文學獎;第三、四、六、八、十一屆市政局中文文學獎;一九八三年度大拇指詩獎;一九八四至八七年四屆中大高雄先生紀念文學獎;第二屆中文文學雙年獎詩獎及散文推薦優秀獎;第一屆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獎新秀獎。他的作品文字精煉,在描寫景物時,往往寄寓了他對事物、人情、生活的體味,啟發讀者思考。著有詩集《驚髮》、《柚燈》、《火中之磨》、《樹根頌》、《尚未誕生》;散文集《秋水》、《山水之間》。他曾與江弱水合編《坐看雲起時──中大校園散文選》。

在這個訪問裏,王良和會跟我們分享創作經驗,談談如何寫作新詩,自己的寫作習慣,以及新詩與散文的分別。

專訪片段:

新詩與散文
談《中秋與花燈》
談詠物詩
捕捉事物的特徵
怎樣落筆
寫作習慣
克服對新詩的抗拒

 

也斯

也斯,原名梁秉鈞,廣東新會人,1948年出生,1949年來港。畢業於浸會學院英文系,曾任中學教師,並在香港多份報章撰寫專欄。1978年,到美國加州大學唸比較文學,1984年獲博士學位。

也斯的作品風格獨特,體裁多樣,散文集有《灰鴿早晨的話》、《神話午餐》、《山水人物》《城市筆記》等;詩集有《雷聲與蟬鳴》、《游詩》等;小說集有《養龍人師門》、《島與大陸》、《剪紙》等。

也斯對各種文學體裁的創作有甚麼心得呢?對香港的創作風氣有甚麼意見呢?他怎樣看自己的一些作品呢?我們看看以下的訪問片段,就能得到答案。

專訪片段:

不同文學體裁的創作
淺談創作風氣
不同媒體的創作
怎樣寫出事物的特徵
看《石的呼吸》和《在風中》
給學生的話

 

小思

小思,原名盧瑋鑾,原籍廣東番禺,1939年出生於香港。小思、明川都是她的筆名。1964年在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系畢業,1965年獲羅富國師範學院教育文憑,後任中學教師多年。1973年赴日本,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員,1981年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銜。

小思是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煉,表現出深刻的洞察力,又往往流露出家國情懷。著有《豐子愷漫畫選繹》、《路上談》、《日影行》、《承教小記》、《不遷》、《彤雲箋》、《香港文學散步》、《香港故事》、《小思文選》等。小思致力推動香港文學的發展,曾任「香港文學雙年獎」散文組評判、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委員會委員、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文學藝術顧問等。

在這個訪問裏,小思會跟我們談談生活與觀察、構思與落筆、雕琢與模仿等問題,也會跟我們分享她的創作經驗。


專訪片段:
生活、觀察與發現
喜歡創作的原因
構思和落筆
雕琢與模仿
淺談香港文學
看《也說可恥》
看《不遷》